<del id="tu7zm"></del>
    <b id="tu7zm"></b><del id="tu7zm"></del>
    1. <kbd id="tu7zm"><form id="tu7zm"></form></kbd>
      <del id="tu7zm"></del>

      公元 月 農(nóng)歷 年 [ 年 ]

      鄉(xiāng)村著名行動—我的家鄉(xiāng)

      來源:日期:2025-03-07


      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宣傳,推進“鄉(xiāng)村著名行動”走深走實,有效提升地名文化可見度,臨澤縣推出“鄉(xiāng)村著名行動---我的家鄉(xiāng)”專欄,專題介紹臨澤地名含義來歷、歷史沿革、習俗故事等。用地名承載的歷史文脈、鄉(xiāng)愁情懷、風土人情浸潤人心、凝聚民心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

      臨澤縣

      【歷史沿革】

      臨澤,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西漢元鼎六年(前111)置張掖郡,昭武縣為張掖郡轄縣,“昭武”取武功昭彰之意,本為月氏語的轉(zhuǎn)音對譯,因境內(nèi)月氏駐牧時筑昭武城,故名。新始新中國成立元年(9),王莽廢漢立新,改昭武縣為渠武縣;東漢建武五年(29),復改渠武縣為昭武縣。西晉泰始元年(265),司馬炎代魏稱帝,改國號為晉,尊父司馬昭為文帝,為避司馬昭諱改昭武縣為臨澤縣;因昭武城“前臨水湄,材埠林椒,天然幽勝”,又城東有臨澤亭,故改稱臨澤縣;據(jù)《初學記》卷八引闞骃《十三州志》記載:“昭武有臨澤亭,在其東”;又據(jù)《讀史方輿紀要》記載,古張掖河,流經(jīng)峽口,入居延海,居延海亦謂之居延澤,因以臨居延澤為名。后涼龍飛二年(397),以臨澤縣地置臨池郡(治臨澤);北涼永安元年(401),廢臨池郡,置永安縣。北魏太平真君十年(449),縣地并于永平縣。隋文帝改張掖郡為甘州,領(lǐng)酒泉、山丹、福祿三縣,臨澤歸并酒泉縣。隋煬帝大業(yè)時,改甘州為張掖郡,酒泉縣改為張掖縣,臨澤歸并張掖縣。唐廣德二年(764),吐蕃據(jù)甘州,縣境屬吐蕃;唐咸通十三年(872),被回鶻占。宋天圣六年(1028)為西夏所據(jù),縣地屬西夏鎮(zhèn)夷郡宣化府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),蒙古汗國以甘州為甘肅路總管府,五年(1268)改甘肅路為甘州路,隸甘肅行省,臨澤先后屬之。明洪武五年(1372)置甘州五衛(wèi),臨澤諸堡分隸于各衛(wèi)。清乾隆十五年(1750),置甘州府撫彝分府(稱撫彝廳),治所撫彝(今蓼泉),屬甘州府。據(jù)《清代地理沿革表》載:乾隆十九年于甘州后衛(wèi)地置撫彝廳,移柳林通判于撫彝堡(今蓼泉老名),臨澤縣定名為撫彝廳,歸甘州府管轄。1913年,改撫彝廳為撫彝縣,屬甘涼道。1929年改撫彝縣為臨澤縣,屬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36年河西走廊成立武威、酒泉兩個專署,臨澤屬酒泉專署管轄;同年末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西路軍進至臨澤境內(nèi),短暫建立了縣和區(qū)級蘇維埃政權(quán)。1949年9月底,臨澤解放,建立臨澤縣人民政府,屬武威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張掖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(shè)置后歸張掖。1950年5月,臨澤縣劃酒泉分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。1952年4月,經(jīng)西北行政委員會民政部報政務(wù)院內(nèi)務(wù)部批準,將臨澤縣治由蓼泉遷至沙河堡。1955年,歸張掖專區(qū)。1958年撤縣,境地分并入高臺縣、張掖縣。1961年,復設(shè)臨澤縣。1970年,屬張掖地區(qū)。2002年至今,屬張掖市。千百年來,縣邑遷址三次:昭武城(古月氏城)——蓼泉城(先名撫彝堡,后易名蓼泉堡)——臨澤城(今沙河堡)。漢昭武縣區(qū)劃為13里,清末撫彝廳區(qū)劃為2驛24四堡,民國末為1鎮(zhèn)5鄉(xiāng)。新中國成立后,臨澤區(qū)劃歷經(jīng)由行政區(qū),公社到鄉(xiāng)和鎮(zhèn)變革。現(xiàn)轄沙河、新華、蓼泉、平川、板橋、鴨暖、倪家營7鎮(zhèn)。

      【地名由來】

      1.昭武縣:“昭武”是彰顯統(tǒng)治者思想意志的縣名,其縣名源于漢代。西漢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頒置建縣,冠名“昭武”,隸張掖郡,寓彰顯漢武帝“武功武德”之意。其地域包括今縣境及甘州區(qū)沙井鎮(zhèn)以西地帶。昭武縣名沿至三國(曹魏)及兩晉時期,歷356年。

      2.渠武縣:西漢孺子嬰居攝三年(公元8年),王莽篡位稱帝,改國號為新,年號始新中國成立,進行改制。新始新中國成立元年(9年),令各地更改縣名,遂改昭武為“渠武”。意在宣揚王莽新朝之威通衢施政于九州,具有不可抗拒的威武之力。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(29年),復改渠武為昭武,歷21年。

      3.(晉)臨澤縣:“臨澤”取自然地形地貌名,其縣名源于西晉。西晉武帝泰始元年(265年)。司馬昭之子晉王司馬炎逼元帝曹奐禪位,代魏稱帝,改國號為晉,年號為泰始。追封司馬昭為文帝,為避司馬昭之諱,故改昭武為臨澤。人們對臨澤縣名由來,眾說紛紜:一是多澤之說。這里的“澤”,即指“湖”?!杜R澤縣志》載:“臨澤意為瀕湖泊,臨沼澤”。二是臨澤亭之說?!妒萦洝吩唬骸罢盐溆信R澤亭,在其東。”故以“臨澤”冠縣名。古人稱昭武城“前臨水湄”,臨澤亭即取其義。三是居延澤之說?!蹲x史方紀要》載:“古張掖河,流經(jīng)峽口,入居延海,居延海亦謂之居延澤,因為臨居延澤為名?!庇捎谂R澤臨近居延澤,所以取其中兩個字,即為“臨澤”??傊?,臨澤自西晉武帝秦始元年(265年)為縣名,至東晉安帝元年(397年),歷132年。

      4.臨池郡:“臨池”仍取自然地形地貌名,其郡名源于北涼。東晉安帝隆安元年(后涼呂光龍飛二年,公元397年),后涼將沮渠蒙遜叛呂光,與其兄沮渠成男逼后涼建康(今高臺駱駝城)太守段業(yè)反,立北涼。當時,擁戴段業(yè)的文臣武將,除了封他們官爵之外,還要給其相應(yīng)的食邑。由于所據(jù)地盤有限,于是將一些縣提升為郡。其中以臨澤縣域為臨池郡(領(lǐng)臨澤1縣),封沮渠蒙遜(今民樂縣盧水胡人)為臨池候。隆安三年(399年),又以蒙遜為臨池太守。隆安五年(401年),蒙遜殺段業(yè)自立,國名仍為北涼,改元“永安”。治移張掖,為張掖公、大將軍,自稱涼州(張掖)牧。臨池,與“臨澤亭”的“臨澤”同義?!皾伞迸c“池”均為聚水之地,或池塘,具有“湖澤”之意。僅是為了區(qū)別郡縣而已。臨池郡歷42年(397~439年)。

      5.永安縣:“永安”亦是賦予統(tǒng)治者思想意志的縣名。其縣名源于北涼。東晉安帝隆安五年(401年),由北涼國主沮渠蒙遜置,隸涼州府(府治張掖)。史書記載,“東晉義熙六年(410年),永安木生連理,永安令長張披上書作賀,以是知張披為令長,且永安為縣,縣名永安,取永恒安泰之義”。“永安”冠縣名,沿至北魏太平真君十年或南北朝〔宋〕元嘉二十六年(449年)縣境并于永平縣(隋改張掖),歷48年。

      6.撫彝廳:撫彝廳,具有特殊意義的縣名,其特殊之處有二:(1)職權(quán)高于一般縣半格(通判正六名);(2)當時條件下,專司歸降少數(shù)民族事宜。按清制,分府與散廳相類,故十八年始稱“撫彝廳”。為何不叫“撫夷”而稱“撫彝”?其緣由是既沿襲了古代中原人稱邊陲少數(shù)民族的習慣,又含有濃厚的民族歧視色彩。撫彝廳沿至民國2年(1913年),歷163年。

      7.撫彝縣:撫彝縣由撫彝廳易名而來。民國2年(1913年)2月7日,國民政府頒令廢除甘州府,原撫彝廳改為“撫彝縣”。其后,撤銷梨園營,所轄祁連山區(qū)的羅爾家、五個家、八個家、西喇古兒、羊嘎家、四個馬家、大頭目家等7個少數(shù)民族部落皆由撫彝縣管理。撫彝縣隸設(shè)在武威的河西道。民國16年(1927年)7月,撫彝縣改由省政府直接管轄?!皳嵋汀睘榭h名,歷16年。

      8.臨澤縣:今臨澤縣由撫彝縣改名而來。民國18年(1929年)1月1日,奉國民政府內(nèi)政部令改撫彝縣為“臨澤縣”。至此,恢復了臨澤的真實面貌?!芭R澤” 恢復縣名后,縣衙稱縣署,后改稱縣政府,改縣令為縣長。民國25年(1936年)5月,臨澤縣劃歸行政公署在武威的甘肅省第六行政區(qū)管轄。民國30年(1941年),省政府頒令,實行新縣制,臨澤縣厘定為四等縣。1949年9月20日臨澤解放,10月26日,臨澤縣人民政府成立。1958年2月臨澤縣撤銷。1962年1月,臨澤縣建制恢復,隸張掖行政公署。2002年7月,隸張掖市至今。

      【歷史故事】

      月氏匈奴之戰(zhàn)

      月氏,古代河西地區(qū)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,駐牧于弱水(黑河)流域。匈奴,祖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駐牧區(qū)域廣袤的民族。史載,早在周秦時期,月氏已開通玉石之路,將新疆和田玉循草原之路(今內(nèi)蒙古境)運抵隴西和長安都城,建立物物交換關(guān)系,首開古“絲綢之路”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,月氏不斷強盛,趕走今敦煌一帶的烏孫,統(tǒng)一河西地區(qū)。秦代,月氏更為強大?!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吩疲骸皷|胡強,月氏盛”?!按笤率稀 】叵艺呖梢欢f”。月氏城(昭武)周圍有部落二三百個,威懾力很大,北方匈奴頭曼單于將太子冒頓質(zhì)于昭武城。漢初,月氏不把即將崛起的匈奴看在眼里,便招致三次挨打西徙的厄運:

      第一次西徙: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從月氏都城(昭武城)逃回匈奴的冒頓,弒父自立為單于。經(jīng)數(shù)年準備,迅速崛起,制定“東滅東胡,西擊月氏”策略。于公元前180年左右,派兵擊敗月氏。月氏大部西遷至今新疆天山地區(qū),后世稱“大月氏”。一部分老弱病殘者進入祁連山投靠羌族,稱“小月氏”?;羧ゲ∈諒秃游骱?,小月氏與昭武、甘州一帶漢人雜居,又稱“義從胡”。

      第二次西徙:漢文帝四年(前176年),匈奴冒頓單于次子右賢王對西域月氏人再次發(fā)起進攻,他們采取“以夷滅月氏”的戰(zhàn)略,“殺月氏王,以其頭骨為飲器”。月氏人損失慘重,被迫傾族西遷至伊犁河流域。

      第三次西徙:漢武帝建元元年至元光六年(前140~前129年),已經(jīng)長大成人的烏孫王難兜靡之子昆莫為“報父怨”,在匈奴老上單于支持下,率領(lǐng)所統(tǒng)之部,遠襲伊犁河流域,大月氏擋不住,逼迫南遷至今中亞的阿姆河流域,征服當?shù)卮笙娜?,開始定居,建立大月氏國——貴霜王朝。


      聯(lián)系我們 | 關(guān)于我們 | 版權(quán)申明 | 網(wǎng)站地圖

      版權(quán)所有:中共張掖市委 張掖市人民政府 隴ICP備13000766號-2

      甘公網(wǎng)安備 62070202000150號 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2811617號 網(wǎng)站標識碼 6207000021

      欧美日韩国产福利第一第二,玖玖爱在线视频精品,av永久免费网站在线观看,Av天堂久久精品影音先锋

      <del id="tu7zm"></del>
        <b id="tu7zm"></b><del id="tu7zm"></del>
        1. <kbd id="tu7zm"><form id="tu7zm"></form></kbd>
          <del id="tu7zm"></del>